沼科所所长王登山告诉《中国科学报》,40年来,沼科所一直在从事厌氧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并保存有全国最大的厌氧微生物模式物种近600种(全球有2000多种),是我国沼气工程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开发设计建造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户用和大中型沼气工程。
2020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4.45万篇,比2019年增加了1.44万篇,增长了11.1%。中信所还利用科学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每年遴选优秀中文学术论文,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用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
截至2021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4.2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4.8%,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5.5%,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目前,领跑者5000平台已获得694.89万次检索,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40余个国家的国际用户访问。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比2019年增加19.8%,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1.60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4.78万篇。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7 14:40:2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出炉: 4大领域中国论文被引次数位列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统计,我和我的团队研制的60多种超声电机,先后获得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让人欣慰的是,虽然有小烦恼,但积极奋进还是主流。因为爱国,才会千方百计研究出好的东西给国家。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此外,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值得关注。
为了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考虑地域差异,在基础工资、租房补贴或周转房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事实上,在2013年前后,产能高、排放量大的钢铁、建材、水泥等非电力行业,就已成为我国雾霾污染的重要元凶。
现在有些社会资本以投资搞合作为名目,其实只想着利用科研团队的名誉和地位把经费拿到手,不顾其他。我和其他青年同事都很享受这样的配置,因为,多接触其他相关领域的成果,就更有可能触类旁通,接近科学的真相。一个团队的风气太重要了,是该你追我赶还是该东抄西挪?答案不言自明。语言和技术两只拦路虎,让每篇标准文稿的通过都异常艰难。
我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讨论时的场景:会场上,操着各国口音的代表不断用英语向我发问,让我一时难以招架。希望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学家、保护科技人员上出台更多政策。2020年我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成果背后有百余人参与攻关。我们中心在中心主任李俊华教授的带领下,适时将研究重点从电力行业转向了非电力行业,却遇到了世界性难题:此类治理需要复杂的材料、装备和技术,成本高昂,在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的案例可循。
一个创新团队的灵魂是什么?首先就是要爱国。我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到手工资交付房租后便所剩无几,几乎成为月光族。
这种不诚信现象会把创新成果产业化搞得乱七八糟。2016年,中心开始在江苏盐城建设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于是,我们这些过来人就牵头承担项目,再把钥匙交给他们,鼓励他们发挥作用。年轻人身上蕴藏着创新的原动力,只有他们自主自立,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才能引领整个社会进步。对于学术不端,我坚决不客气。我从小就是党培养起来的。当然,奋斗不能蛮干,得要创新,不断地创新。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注重因才施策,比如将企业人才的成长路线细分为管理线和技术线,建立两条路线的相通机制,设置专职的科技项目管理人员,解放技术型人才的时间和精力,让不同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释放特长优势、迸发活力和干劲。
期待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讲述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年研究骨干 彭悦 说起大气污染,很多人脑海里出现的是煤炭燃烧的画面。年轻一代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他们有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的精神,要留住他们、成就他们,不能仅靠待遇,更重要的是优化环境、赋予职责,让他们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作为和黄大年老师生前学习工作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立志做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楷模,完成黄大年老师未竟的事业。2013年,我还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就跟着李教授共同攻关,研发新的吸附催化剂材料。
但正是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激发了团队的潜力,促使我们快速成长。受疫情影响,国际会议很长一段时间都改成了线上。
我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立志要报党报国。让人暖心的是,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住有所居不再是年轻人遥不可及的梦。现在,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构成、以国家重大关切为己任的人才队伍,环境工程、化学、能动、材料、机械等多学科力量协同作战,团队的学术背景越来越全面、厚实,为持续开展综合性、前沿性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这项研究难度极大,我当时忍不住发问:难道要把元素周期表挨个试一遍?后来,在整个团队的努力拼搏下,我们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个创新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国报国、为国献身的精神,这是中国科学家身上特别鲜明的精神品质,也是创新团队最应当具备的精神内核。拿什么来爱国呢?就要靠奋斗。
现在成为教师了,要指导学生攻关,要探索学科新的增长点。这些超声电机除了应用在嫦娥三号、四号、五号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高端装备上,还在医疗、光学和化学等领域获得了很多应用。
可是,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找准节奏,才能解开疙瘩 讲述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成员、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马国庆 近几年,在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补充了高水平人才、吸纳了新鲜血液,一个结构更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起来。
可是现在,我们赶上来了,中国已经有300多颗卫星在太空遨游。实际上,不只是年轻人,团队成员们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焦虑,包括我自己。保护创新,推动成果产业化 讲述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赵淳生 2020年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奔向月球,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我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助力探测器精准挖土。团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重要导向,成员们执着于地学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冷板凳一坐坐几年,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注入了青春力量、新鲜智慧。
我国的一些大科学工程,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都是由上万人、多个团队完成的协作创新成果。创新团队的培养,还要鼓励更多年轻学者勇于探索。
我有幸经历了这个令人难忘的过程。这靠的是什么?是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让我有机会两次留学。未来,我要带领团队把超声电机做到极致
本文由大事去矣网发布,不代表大事去矣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q35xa.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33133/0428.html